開欄的話:醫療體制改革,世界性話題。很多國家的醫療體系都存在諸多漏洞。改革就是要為民眾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服務,讓醫療體系也更加穩定。從本期開始,本版新增“醫改新動向”欄目,看看各國的醫改取得了哪些成就,能否為我國提供借鑒意義。
中華護理學會調研發現,只有40%的護士認為其人格尊嚴、人身安全得到保障。護理隊伍捉襟見肘、護士職業價值感不高,是我國醫療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。美國在2001年同樣遭遇過史上最嚴峻的護理人員短缺問題!渡鼤r報》記者最近采訪到國際護理協會專家安妮·巴萊特,請她介紹了美國應對“護理荒”的先進舉措和經驗。
安妮·巴萊特說,國際護理協會在聯合國、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下,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過調研,發現就連很多發達國家的護士,都對自己的工作現狀不太滿意。比如丹麥全國護士組織等有關機構展開的調查就發現,護士們覺得自己在工作中不夠安全,職業滿足度不高,全國大約有2500個護士崗位因無人應聘而空缺。在十幾年前,美國面臨同樣的問題。
2001年,美國護士協會(ANA)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,全美的醫院、家庭護理中心等機構均存在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;護士工作環境越來越不如意,導致越來越多人離開工作崗位。特別是急救中心、產房、待產室、危重病護理病房、長期護理病房的護理人員嚴重短缺。自1995年起,登記注冊的護理研究生人數下降了17%。注冊護士的老齡化、工作壓力和將要到來的生育高峰所需要的護理量增加,都加重了護士短缺。ANA將這一報告提交給美國國會后,4月上旬,美國參眾兩院就提出了護士的聘用和教育發展方案,以及護理再投資方案,提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護士服務機構,通過對護士進行有獎學金的繼續教育、招收補充人員并進行培訓、增加薪水以鼓勵護士發展、增加老年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基金以資助護理教育等措施,來解決“護士荒”。
安妮·巴萊特介紹說,在國家政策出臺后,企業與行業專家積極合作,為美國護理行業走出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。其中貢獻最大、影響力最強的行動,要數美國強生聯合護理專家于2002年發起的“護士行動”項目。這一項目通過提升社會對護士工作專業性的了解和認知,大幅度提升護理專業人士的職業尊嚴;與各大專業護理組織、學校、醫院以及醫療保健企業合作,宣傳護理行業中蘊含的機遇,為美國護理行業吸引新生代和留住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;通過設立獎學金、培養護理師資、擴大招聘資源等方式,促進護理行業發展。
如今,美國護士的地位、受尊重程度、職業認同度等都有了巨大的改善。根據蓋洛普的年度調研,護士在美國被譽為最具誠信的職業之一。美國很多城市都能看到大型廣告牌,上面寫著“護士就是英雄”。
如今,美國新入職護理人員總數提高到75萬人,護理學校入學率增加了15%~22%,各大醫院新招注冊護理人員數量增加了25萬人。2013年,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刊文指出,“護士行動”項目提升了公眾對護理職業的興趣度。美國護理學院協會的報告顯示,自2002年項目實施以來,可拿到學士學位的初級護理教育項目的入學率增加了一倍以上。美國《衛生事務》期刊則提到,從2002年~2009年,投身護理行業的23~26歲年輕人的數量增加了62%。
那么,美國的先進經驗對中國“護士荒”的解決有哪些借鑒意義呢?安妮·巴萊特告訴記者,首先要做的是自上而下地從法律層面調整政策,改善公眾對護士職業的看法以及就業環境。她說:“目前在美國,護士的職業認同度很高,能夠滿意地工作,這與工作環境的改善關系密切。我們正在與中國的國家衛生部門、中華護理學會等機構一起合作,共同討論如何將一些最佳實踐引入中國,把優秀會員單位好的做法帶到中國!
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,要集結多方資源,設立教育基金,鼓勵護士重返校園,提高受教育水平。美國還設有護士輔助項目,供那些沒有取得正式學位的人學習,可以通過考試認證,加入護士隊伍。此外,我們會對護士、營養師、藥劑師等從業人員的比例、工作時間、職責等進行劃分,讓他們一起參與到病人的康復過程中,獲得很好的進步。